2021上半年最火的理财产品类型是哪类,量化基金一定占据着一席之地。
私募排排数据显示,在7月底及8月初晋级百亿阵营的分别是因诺资产、瑞丰汇邦、清和泉资本、久期投资、黑翼资产、睿郡资产、千象资产、呈瑞投资、国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证券基金。其中因诺资产、黑翼资产、千象资产等机构是量化私募。截至8月初,我国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已达到1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长三倍。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结合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1Q2,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约1.03万亿元,半年增长约43%。
此外,有多款量化产品,在今年以来取得了40%~50%的绝对收益。
第一财经采访了多位量化私募机构负责人、渠道业务经理,希望尽可能完整还原出量化私募机构近两年指数型增长背后的秘密。
简单来说,有四大因素促使量化基金今年以来规模得到指数型提升。
业绩是规模增长的基础
从2020年开始,量化基金整体规模的确在飞速增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共有量化/对冲策略基金13465只(含FOF),规模合计6999.87亿元,分别占自主发行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只数和总规模的26.2%和18.9%,较2019年分别增长26.2%和66.5%。2020年量化基金新备案规模318.69亿元,同比增长365.0%。、
而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结合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1Q2,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约1.03万亿元。
换句话说,根据基金业协会和中信证券数据,半年时间内,量化私募整体规模增长大约43%。
具体来说,今年以来不少量化私募规模实现了翻倍,有些甚至翻了二十倍、三十倍。
上海稳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合伙人唐宇对第一财经表示,作为一家纯量化私募机构,2021年以来,公司量化产品规模从20亿飙升至60亿规模上下。
截至8月17日,在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的89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占比超过20%,为20.22%。另从百亿私募的发展进程来看,从最初的“北九坤、南幻方”,到“量化四大天王”,再到最新的18家,百亿量化私募更是呈现倍速增长。
鸣石投资对第一财经表示,量化巨头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过去几年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不论是量化对冲型产品、指数增强或CTA类型的产品在过去几年皆有不俗的业绩表现。
再加上这几年市场科普与投资人专业度的提升,对于量化行业的认知是逐步提高的,使得大量资金涌入量化行业,这使得今年以来百亿量化私募数量快速增长。
业绩,当然是量化私募规模增长背后的基石。
私募排排网数显示,斩获7月收益冠亚军的两家机构均为量化私募,分别是鸣石投资与天演资本,两家私募不仅是百亿私募的7月冠亚军,也是今年以来(1~7月)的冠亚军。
可以看到,除鸣石投资与天演资本外,在今年1-7月百亿私募收益排行榜中,还包括了启林投资、九坤投资、衍复投资、宁波幻方量化、幻方量化等9家量化机构。
从产品层面分析,根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初,今年来有业绩记录的2472只量化产品(仅包含指数增强、量化对冲、量化多头,不包含量化CTA、量化套利)的整体收益率为9.38%,其中2023只实现正收益,占比为81.84%。正收益产品中,23只产品年内收益超过50%,363只收益介于20%~50%之间。从回撤情况来看,纳入统计的1854只量化产品近一年平均最大回撤为9.54%,其中152只量化基金近一年最大回撤超过20%,7只最大回撤超过50%。
从量化基金发行量来说,2021年量化基金发行规模也明显超过去年同期。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止8月20日,今年来一共发行量化私募产品5373只,环比去年同期的2810只,增幅47.70%。
同行衬托
唐宇对第一财经表示,其实今年量化基金的业绩,应该属于近三年的正常常规业绩,没有说特别好。今年主要是因为私募中主观多头、和公募中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不好,所以把量化基金业绩衬托得很好。
以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其正在运作的223个私募证券类产品,有50只今年以来仍旧是负收益,只有16只产品今年取得了正向收益(其余产品今年收益为0)。
而在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的344只私募证券类产品中,只有12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为正,218只产品收益率为负。
7月26日,私募大佬但斌在社交媒体公开向投资人致歉。
“从业29年,东方港湾成立17年多,2021年也算经历又一次考验!今年除了美股正贡献,A股与港股,都是负贡献……”但斌还表示做的不好只怪自己,也在内省中。
而大部分公募基金中主动权益类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以来代表产品同样面临持续回撤。
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还有不少基金经理今年以来收益率为正数,但如果剔除了一、二月份的涨幅,那么上表中大部分产品的收益率都是负数。
鸣石投资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以来市场风格变化较快,高集中度的持股较难获取稳健的超额收益率。而量化投资为全市场选股,持股比较分散,在今年的震荡行情中,具备持续稳定研发能力的量化私募更具优势,量化私募的收益稳定性和持续性明显好于主观投资类私募。
此外,七月份以来市场成交活跃,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持续超过一万亿元,为量化策略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一方面,大量的成交伴随着非理性交易的占比提升,从而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定价机会可以被量化策略所捕捉;另一方面,活跃的流动性使得中高频量化交易的冲击成本显著下降,进一步释放了超额收益率。
代表产品表现亮眼
提到今年的量化产品,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中证500指数增强型产品。
“几乎各个渠道都在主推中证500指数增强型产品。”多位渠道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三方资管公司恒天财富表示,四月份时主推了私募量化主题月的概念,产品策略推荐以中证500等为代表的指增产品,以及与多头低相关的中性、CTA产品。
收益率自然是产品大卖的必要前提。
今年以来,中证500已经取得了6.29%的累计涨幅,而沪深300则下跌7.68%(截至7月30日,来源:Choice)。
从估值来看,截至2021年7月30日,中证500指数PE_TTM为21.6倍,以过去10年的历史来看,在主要宽基指数(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指)中,仅有中证500指数的估值处于50%分位以下。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表现超越主动权益策略。
私募基金方面,按照百亿以上私募管理人的可得样本统计,中证500指数增强私募策略收益率为14.3%,而同期主动多头私募策略收益率为5.8%。
公募基金方面,中信中证500增强公募指数收益率12.6%,同期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指数收益率11.1%。
中信证券研究部认为,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比2020年,市场结构性机会从“茅指数”向周期、成长等方向的扩散和快速轮动,相对有利于持股分散特征的指数增强类策略。
指数火爆、入局者自然多,如何在众多玩家中脱颖而出、对于私募机构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唐宇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中证500指数里面资金体量已经很大了,相对比较拥挤,算上做量化对冲的、以及指数增强的资金,该指数里面已经有几千亿的资金体量了。”
“所以我们在500指数里面、又开发了一个新的模型,叫仓位择时模型,用股指期货做仓位择时,来去对标500指数。”唐宇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渠道人士表示“几乎各个渠道都在主推中证500指数增强型产品”。但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实地去某头部股份行分行考察时,投资顾问告诉记者,近期确实有很多投资者在咨询锚定指数的产品,但该行在北京的所有分行并不推荐“锚定特定指数的理财产品”。
该投资顾问首先给记者推荐了多款新能源赛道主动型公募产品,当记者提出想要一些收益率更稳定的量化产品时,投资顾问才给记者推荐了一款名为“量化对冲FOF一号”的量化产品。
并指出,“这也是该分行唯一推荐的一款量化产品”。
需警惕产品下跌风险
一名私募基金渠道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以中证500指数增强为首的各类量化类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表现良好,也加深了投资者心中对于“量化概念”的认知程度。
“以前在产品路演时,需要费半天口舌对投资者讲述量化概念,但今年投资者好像不用讲都明白了。投资者对于量化产品认知程度层面的提升,也是量化基金今年以来规模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渠道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量化基金的投资者教育这两年好了很多。”至诚卓远副总经理马海源对第一财经表示。
当然,在产品大卖时,警惕相关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8月初,各大券商场外业务部均收到监管函,要求强化“雪球”产品的风险管控。
该产品全称“雪球型自动敲入敲出式券商收益凭证”,是场外期权模型的一种。据估算,当下“雪球”产品的最大可能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挂钩标的为中证500指数,投资者最后的损益情况完全取决于产品持有期内中证500指数的表现情况。
在文件中,监管指出,雪球结构具有高票息但非保本的特点,当挂钩标的指数发生大幅连续下跌时,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较大幅度亏损,属于一类风险较高的产品,需要加强对终端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和适当性管理。
目前,部分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其他销售渠道在销售底层资产为雪球产品的资管产品时,存在销售人员未对投资者可能承担的市场下跌风险进行充分提示、片面强调“高收益”、“稳赚不赔”的情况,容易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该类资管产品,出现亏损时引发纠纷。
的确,没有任何产品可以保证持续盈利。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相比于2021Q1,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2021Q2的超额收益有所提升,而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2021Q2的超额收益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业绩有保障、今年部分主观多头和公募主动型权益类产品表现不佳、以中证500指数增强为代表的产品业绩表现优异、再加上投资者对于量化概念的认知程度提升这四大原因,保障了量化产品今年以来规模得到指数型增长。
但投资者在选理财产品时,需务必注意其中潜藏的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