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国内生产总值)已使用多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未来,一个新的考核指标或许与GDP同等重要,这就是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目前,我国GEP与GDP双考核已进入探索期,有望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
这之后,2021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2022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探索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相关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总值“双考核”。
截至目前,浙江省、贵州省已发布了各自的GEP核算技术规范。青海、海南、内蒙古等省(区、市),深圳、丽水等23个市(州、盟)以及阿尔山、赤水等100多个县(市、区)展开了GEP核算试点示范。生态环境部已出台《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等GEP核算标准,为推行GEP考核奠定了工作基础。
青海西宁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但九三学社中央在调研中也发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价值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显著,不同地区GEP差异较大,GDP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区域往往生态资产富足,GEP价值较高。
另外,GEP考核探索中仍存在“重核算评价、轻考核应用”的问题。这与地方上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价值“家底”不清、GEP工作技术性强等问题有直接关系。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加快全面建立GEP与GDP双考核制度的提案》认为,从深圳、丽水等地方实践经验来看,实施GEP评价的最大意义不是对生态系统价值量的测量,而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在政绩“指挥棒”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6日,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宋有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实施GEP评价,有助于地方重新认识生态资源价值,创新生态产业化新模式。宋有涛以东北三省冰雪服务价值为例介绍,经辽宁大学城市与能源环境国际工程研究院、辽宁省金融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联合核算,2019年东北地区冰雪服务总值高达2.96万亿元。
宋有涛表示,下一步将深入研究更多的与冰雪服务相关的农林业、土壤、大气等潜在指标及相应经济核算模型,将其作为中国北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一个重要特色组成部分,纳入GEP核算体系并引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考核之中,拓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及生态产业化通道。
全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构成。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九三学社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加快完善GEP评价技术指南等相关政策,明确GEP核算范围,制定生态产品分类清单,规范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方法,确定衡量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的指标体系,将GEP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指导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评价标准,为GEP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提供基础。
该提案还建议,从点到面逐步推进建立GEP与GDP双考核制度。可率先在广东、浙江、青海、内蒙古等基础条件较好地区开展示范工作,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开,发挥GEP与GDP双考核制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挥棒”的作用。
同时,建立GEP与GDP双考核结果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监测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机制。完善GEP与GDP双考核制度相关数据信息的公开机制,公布区域生态资源基本概况、生态系统存量价值、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生态保护投入等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