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热血大叔”刘嗣东:22年的“爱心长跑”

时间:2021-06-15 12:11:00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4日电 题:“热血大叔”刘嗣东:22年的“爱心长跑”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恩浩、李麟寅

22年来,献血169次,献血总量相当于16个成年人身体血液的总和,可挽救300多个鲜活的生命。

他就是刘嗣东,今年54岁,面色发红、体型微胖,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中学老师。从1999年第一次献血后,他跑遍全国各地定期献血,用献血的方式为他人的生命助力。有人说他是热血英雄,但刘嗣东觉得,“我就是一个小老百姓,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数着日子,“打卡”献血

走进刘嗣东的家,近百本红色献血证和荣誉证书铺满桌面。

1999年,刘嗣东所在的学校组织教职员工献血,他报了名。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他发现献血对身体没什么影响,还能帮助别人,便开启了无偿献血的生涯。每当听说包头市的医疗机构急需用血,他都会骑着自己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往返几十里地,主动到血站献血。

2006年一次献血中,刘嗣东了解到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需要大量血小板用于止血,捐献者却少之又少。他查阅了相关知识,又请教了血站的医生,开始血小板的无偿捐献。

根据国家规定,成年人每隔6个月才可以献血一次,而捐献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4天。为了能多献血,刘嗣东掐着手指数日子,只要间隔期一满,就到献血处报到。

单采血小板与献血有很大不同,要从献血者的一只手臂扎针,血液通过一次分离管道,经过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所需要的血小板,让其他血液成分再回到体内,全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刘嗣东基本每次要捐献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所以时间会更长,整个采血过程还要坐着一动不动。刘嗣东说,自己忍受一时疼痛的背后,却可能换来两个生命的重生,这就是无偿献血最大的意义。

走到哪里,献到哪里

多年来,刘嗣东自费跑遍大半个中国,让热血流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他说:“走到哪里,就把我的爱留在哪里。”手头并不宽裕的刘嗣东,基本每次都选择坐最便宜的火车硬座出行。一出站,他就直奔当地的献血中心。

2005年的深圳之行,他至今印象深刻。“那年我作为内蒙古的志愿者代表,去深圳参加研讨会,机会非常难得,爱人让我给孩子买点礼物。”但除了开会,唯一的空闲时间他跑去献血了,什么东西也没买成,至今对家人充满愧疚。

刘嗣东先后自费到呼和浩特、北京、上海、济南、西宁等地献血和学习。出门旅游,一般人都爱去景点,刘嗣东的最大乐趣却是去血液中心,内蒙古、北京、上海、山东、青海、武汉、浙江等省市级的血液中心,都留下他捐献的血液。

2015年,刘嗣东在百度贴吧上看到一名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息,希望有好心人为她捐献血小板。他和志愿者好友坐火车赶往当地,为患者捐献了血小板。本以为她会好起来,没想到患者在移植骨髓后出现排异状况,不幸去世。

说起这件事,刘嗣东眼圈泛红:“每次想起那些离开的患者,我都很痛苦,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努力都没能把他们救活?!但只要接到血站的电话,我就会擦干眼泪,继续投入这项事业,期待下一个奇迹的出现。”

很多时候,刘嗣东并不知道自己献的血用于哪个患者。有时走在大街上,他会莫名地开心,“人群里说不定哪个人就因为我而获得重生的机会”。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

随着献血次数增加,刘嗣东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得发动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

多年来,他用大量业余时间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捐献招募工作,协助采血车医护人员为前来献血的市民服务,走进学校义务宣传无偿献血。目前,已有2000多人在他的带动下成为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0余人加入了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

这支队伍中,最特殊的是刘嗣东的女儿。她原本很不理解父亲的行为,但上大学后,她越来越能体会到父亲的无私和博爱,选择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捐献、血液捐献的“三献”志愿者。

除了无偿献血,刘嗣东在公益的路上也越走越远,积极参与环保、助学、寻亲等公益活动,累计为白血病患者捐出5万多元,并多次为藏区等地的孩子捐款捐物。他先后被评为“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包头市“首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连续7次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刘嗣东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签署了器官捐献书。

尽管荣誉加身,刘嗣东的生活却始终清苦。他的爱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老母亲80多岁,全家主要靠他几千块的月工资维生。

记者忍不住问:“准备献血到什么时候?”

“献到60岁退休,献到不能献的那一天为止!”刘嗣东坚定地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