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侗族大歌占了大流量背后:守青山保生态挖穷根带来山乡巨变

时间:2021-07-14 10:44:05 | 来源:第一财经

这两天,在朋友圈、热搜中占了很大流量的是一首题为《生态家园歌为伴》的侗族大歌。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在贵州召开。在12日的开幕式上,由贵州省黎平县6个少数民族村寨120名原住村民带来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展示——侗族大歌《生态家园歌为伴》唱响全场,赢得了参会嘉宾的阵阵掌声。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正随国家林草局组织的“访红色圣地 看绿色新貌”采访团在贵州采访。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穷山恶水交通不便,经济曾长期处在落后位置。

但转变迅速,在过去的40个季度,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3位,其中3年经济增速居全国第一位,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贵州被各方认为是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

这是“守青山、保生态、挖穷根”带来的山乡巨变。据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给记者提供的《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省级自评估报告》,贵州省于1998年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下称“天保工程”)试点,之后又用20年时间,实施了天保工程一期、二期。

侗族大歌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章轲

评估结果显示,工程区森林和天然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均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从2011年到2019年森林固土量和保肥量分别增长14.87倍和16.84倍。工程区森林年固碳量同期增幅达1524.85%,年释氧量同期增长15.16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增长15.40倍。2020年,贵州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378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03%。

与此同时,天保工程区森林公园收入总额年均增长量达48590.8万元。截至2020年,全省生态护林员队伍已达18.28万名。按照每个生态护林员一年收入1万元、实现3个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计算,全省生态护林员累计带动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胜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雷山县共实施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58.8%上升到2021年的72.8%。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是产业发展和旅游收入的大幅增加。雷山县拥有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

杨胜荣介绍,目前,雷山县旅游综合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位居贵州省前列,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主导产业。今年1-6月,该县接待游客572.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32亿元。

贵州雷山县一家天麻销售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天麻产品。摄影/章轲

天麻产业被当地称为“林下一业”。杨胜荣介绍,雷山县已建成九十七天麻产业园区、杨柳天麻产业园两个“两菌一种”生产基地。“今年11月天麻鲜品将大量出产,预计商品麻产量可达360万斤以上,天麻种子产量达100万斤,天麻产值预计达到2.61亿元左右,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县1.5万户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雄伟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生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四大指标的大幅增长,累计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300多万元,惠及区内林农近3万余人,人均收入近3000元。

采访中,杨胜荣、王雄伟也都向记者反映,目前,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的标准还不高,森林管护压力较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林下经济等产业进行投入,同时社会资本对林业产业的投入也较少;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均为每亩15.75元,保护区内、区外补偿标准一样,这对居住在区内的林农有失公平;虽然省级主管部门已出台《野生动物损害赔偿暂行办法》,但野生动物损害赔偿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因地方财政困难,难以争取资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