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探索绿色发展“徐州样本”

时间:2021-03-11 10:45:35 | 来源:第一财经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一些地方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道路。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徐州是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面对经济转型、治理环境的硬任务,徐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时提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如何从一座资源型城市迈向现代化城市,徐州产业转型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什么经验,围绕这些问题,两会期间,第一财经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第一财经:长期以来,徐州的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传统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疮疤”和“环境痼疾”。近年来,徐州如何痛下决心让四大行业转型升级?

周铁根: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曾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全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长期的煤炭开采和重化工业建设,也给徐州带来满目疮痍的沉陷区、“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环境污染和诸多社会民生问题。

徐州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调整前,表现为产业层次低、治理水平低、污染排放高的格局。例如,徐州市共有钢铁企业18家,70%都集中在城市周边,常年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徐州四大行业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产品低端、工艺装备落后、环保设施管控不到位等情况,导致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废气逸散,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面对经济发展转型、治理环境的硬任务,徐州于2018年正式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工作推进中,徐州市坚持问题导向,聚力解决难点、痛点。

例如,在钢铁行业方面,重点解决钢铁行业数量多规模小、利税和利润比例低、企业设备落后、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等问题。在焦化行业方面,重点解决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污染治理水平较低、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水泥行业方面,重点解决粉磨站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氮氧化物治理水平低等问题。在热电行业方面,重点解决热电行业部分企业机组较小、部分企业无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部分企业料场封闭不完全问题。

从时间节点来看,先是在2018年初,正式明确了工作方向、整治任务、时间节点,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2019年实施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布局调整优化并举,一企一策抓好关停并转、过渡生产、职工安置。另外,我们还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上万家。

近三年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1家,总量压减到71家,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全面退出,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38.8%、31.6%和25.6%,大气改善成效持续显现。

如今,徐州四大行业115家企业压减至36家,城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企业全面退出或进园入区,打造了邳州煤焦化、贾汪绿色智慧建材等一批布局合理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2020年徐州市区优良天数261天,同比升高45天,优良率71.3%,提升12.1%;PM2.5浓度50μg/m3,同比降低12.3%,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优良天数上升幅度在全省排名第三。原四大行业企业相对密集的市区北部贾汪区、铜山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且改善幅度均大于徐州市区。

总体看来,徐州“煤炭型”能源结构和“重化型”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改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一财经:徐州2020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高于规上工业12个百分点。这个成绩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十四五”期间徐州布局现代产业体系有何重点?

周铁根:近年来,徐州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聚焦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实施37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的同时,徐州就开始大力培育能耗低、排放少的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接续产业,针对不同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徐州明确了产业主攻方向,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这些确定了之后,再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打造发展平台,主要有产业、科技、对外开放、金融、电子信息等平台。

“十四五”时期,围绕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徐州将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不断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力争到2025年GDP超过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

例如,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徐州将聚力构建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6+4”先进制造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创新引领方面,健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院校和企业联合参与揭榜挂帅、“立军令状”等国家、省技术攻关专项行动。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光刻设备及材料、氢燃料电池、生物育种等重点卡脖子领域,编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构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

第一财经:徐州在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发展中,有哪些理念和经验值得共享?

周铁根:徐州的实践说明,城市的发展要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只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全链条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在产业转型中走出“绿色路”,才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首先就是要坚定不移匡正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摒弃唯GDP论的错误观念,坚决不以牺牲安全、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真正让新发展理念成为广大干部发自内心的信仰和追求。

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加强生态环保,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老百姓。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理解、支持和拥护,为转型发展顺利推进凝聚起磅礴力量。

转型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始终保持转型发展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担当,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完成达到长远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取得这样明显的成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