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记者手记:看今日延安四色图景 改变的不止是山水

时间:2019-09-04 18:11:15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9月4日电(记者王靖云 蔡馨逸)秋初时节,记者来到陕西省延安市,从延河岸边抬眼望去,两侧绵延的群山郁郁葱葱。青山之外还是青山,层层叠叠的山峦绿意盎然。这哪里还是人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坡!

满山披绿 生机勃勃

昔日的黄土高坡已被绿色覆盖。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现在这里满山披绿、生机勃勃。”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乡长杨树伟站在一处山坡上对记者说。从坡上远眺,青山隐隐,细雨蒙蒙,水满陂塘,树绕村庄,好似到了江南。杨树伟说,“这里形成了一个非常湿润的小气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雨水多了。”

“湿润的小气候”是延安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成就的一个侧影。数据显示,退耕还林20年来,延安年降雨量由300毫米增加到500至600毫米。

在记者采访的几日里,从宝塔区到吴起县,从安塞区到甘泉县,一路雨水相随,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早已不再是黄沙肆虐之地。

黄土地的新面貌

黄色曾经是延安的色调。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向记者述说起退耕还林前的情形:一刮风,黄土、沙尘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

20年前,延安曾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大块裸露的黄土地已不多见。黄色代表着秋季山岭间斑斓的树叶、南泥湾川道里翻滚的稻浪以及游人相机中倾泻而下的壶口瀑布。

有趣的是,在安塞,人们发现以气势磅礴闻名的腰鼓不见了昔日尘土飞扬的场景,原来是因为漫山遍野披上了绿装。为了展现腰鼓的气势,安塞区冯家营村专门保留了一块黄土地,作为演出的舞台。

蓝天白云已是常态

陕北民歌里唱道:“蓝个盈盈的天上飘着一疙瘩云。”

如今的延安,蓝天白云已是常态。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以来,延安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空气好,能养老”,谈及近年来延安的空气质量,闫志雄颇为自豪。在他身后,是一个开业不久的景区,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游客坐着快艇在水面上飞驰。

靠着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吸引力,南沟村发展起了旅游业。景区开业仅半年,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作为景区股民的每个村民都是受益者。55岁的村民闫志宏倚靠在自家的小卖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回想起从上山放羊到上山造林,再到如今吃上“旅游饭”,不禁感叹这些年巨大的变化。

今日的延安,叫人如何不爱它?

红色 脱贫致富的颜色

延安,红色革命圣地。红色是刻在延安骨子里的颜色,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

面对干旱少雨、树难成活的恶劣气候条件,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20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一代接着一代干。春天种的树死了,秋天补种;第一年种的树死了,第二年补种。一片林子往往是“爷爷孙子五辈树”。

延安人民的坚持和奋斗,换来高原大地由黄到绿的转变,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成为延安各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以花椒、核桃、红枣等为主的产业已成为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延安市林业局统计显示,目前整个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仅苹果年产值就达到120亿元。

“预定苹果的人可多嘞!”在安塞区,果农刘高明告诉记者,20多亩苹果园一年能带来八九万元收入,纯利润能有五万元左右。他指着山坡上自家的果园,盘算着收获的时间,“到时候把苹果套的袋子摘了,太阳一晒,苹果就红了。”

红色,也是致富的颜色。红彤彤的苹果飘着果香,咬一口,脆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