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盐碱地上割稻忙——吉林大安秋收见闻

时间:2019-10-05 15:11:23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0月5日电(记者薛钦峰)进入10月,吉林大安的盐碱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泛着金黄。在五棵树乡建设村,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来来回回,一派繁忙的景象。

董文仲这几天在地里忙碌着,村子周边的上千公顷盐碱地水稻田正在收获。董文仲2012年大学毕业后便返回家乡建设村,加入了一家从事盐碱地改良的农业企业,一干就是7年。村子周边风沙四起的盐碱地,如今已变成金色稻田,微风吹过,让人感觉清新凉爽。

今年,董文仲和同事们在盐碱地里种了2000公顷水稻,部分稻田里还养殖了鸭和螃蟹。董文仲说,经过多年的改良,盐碱地的水稻产量越来越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吉林西部地区的盐碱地是中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一些盐碱度较高的区域,土壤PH值高达12,寸草不生。董文仲说,小时候上学要和小朋友手牵手一起走,因为风沙太大,经常看不清路,一个人容易走丢。“环境好起来,庄稼长起来,村子富起来,这是村民们几十年来的梦想。”他说。

近十几年来,吉林西部地区不断推进引水工程、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松花江、嫩江水正源源不断流入盐碱地。在大安灌区,大片的盐碱地经过土地整理,有了成为良田的可能。

2013年春天,董文仲和同事们一起下田,翻地、耙地、平整土地、下改良剂,然后旋耕、搅拌、放水、打浆。他说:“那时候大家围着纱巾,顶着风沙,把稻苗一株一株地栽进田里,每天在田里做记录,期待成活。”

由于盐碱地盐碱度依然较高,他们反复试验依然没有成功。董文仲和同事们没有灰心,他们请来了清华大学的专家,调整了改良办法,终于种出了水稻。

“水稻从每亩200斤到每亩500斤,再到现在每亩近千斤,大家的努力一点点得到了回报。”董文仲说,现在他们建起了加工厂,注册了商标和品牌,还种植了200公顷有机水稻,每斤有机大米卖到几十元。

如今,稻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建设村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村民致富——每年村集体的盐碱地流转收入达上百万元。这几年村里修了路和院墙,又建起了养殖合作社和蔬菜大棚,曾经到处是风沙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