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前三季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最显发展质量的指标基本完成

时间:2019-10-18 13:44:17 | 来源:第一财经

虽然第三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但就业形势仍然保持着总体平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基本完成,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新办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6%,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9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7小时。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833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1万人,增长1.1%。

民间智库的监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保持了基本一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在线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作为衡量我国就业市场冷暖“温度计”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指数),呈现出了企稳的迹象。2019年三季度,CIER指数季节性回升,由二季度的1.89上升至1.92,但低于去年同期的1.97。

毛盛勇说,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在放缓,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的政策,较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从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三季度GDP能够实现6%的增速,总体上符合市场预期。经济增速的连续下滑,确实给新增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但这一影响,并不会阻碍就业目标的实现。

毛盛勇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尽管略有放缓,但是这个速度放在全球还是比较不错的。另外,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也是在扩大的。经济增量在扩大,能够吸纳的就业规模也是在增长。

刘兴国表示,从去年的测算结果看,当前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以拉动新增206万个就业岗位;而且随着经济体量的持续扩大,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就业拉动力还会继续提升,预计到2020年,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可以拉动的就业应超过210万。如果明年能保持6%以上的GDP增速,完全可以解决12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

毛盛勇表示,就业局势平稳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改变也有比较大关系,服务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总体来看是就业的蓄水池,这样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地增强,或者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增加,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兴起壮大,也为就业规模的扩大、就业容量的拓展提供了空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稳就业的目标已基本成功实现,当前政府推出的稳就业促就业举措,是要在当前就业工作成绩基础上更进一步,为顶住经济下行提供更充足的回旋空间,为稳增长、保民生提供支持。

张成刚表示,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未来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将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将成为未来中国就业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毛盛勇也表示,总的来看,就业市场是比较平稳的,当然就业结构性矛盾也需要关注。比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也有个别地区调查失业率比较高,青年人的失业率比整体失业率高一些,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一点。现在结构性的矛盾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也比较难。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市场景气下行,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宏观财政和货币需求刺激力度需加大,相关就业政策也应强化。他建议强化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比如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充分流动的就业信息、切实有效的职业培训等等。

刘兴国表示,由于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较大,企业破产退出的现象有所增加,对就业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导致了调查失业率的上升,尽管目前看调查失业率仍处于可接受范围,但不可掉以轻心。不过随着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的加快落地实施,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会有较大改善,将为稳增长、稳就业继续作出突出贡献。

在化解就业压力的举措方面,刘兴国认为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治标的层面采取措施,即鼓励或支持企业采取稳岗措施,减少在临时性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的裁员;二是从治本的层面采取措施,即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以改善投资盈利预期,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投资增长,激发发展活力,以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来从根本上化解就业压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